这个春天,国内车市空前热闹。
2023一季度国内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426.1万辆,同比下跌 13.4%。成为近10年来,国内一季度乘用车销量新低。
在此期间,销量下滑,车企让价入市;为扶持企业,政府砸钱救市。有人说今天的汽车还处在后疫情时代的特殊时期,“乱起来”已经是没办法的办法;也有人说,汽车的周期寒冬已至,想活下来,车企一定要要缩衣紧食为进入凛冬提前准备。
持币观望,行业承高压,车市的巨震余波还会持续多久?汽车企业的前路又在何方?当有关部门尝试呼吁理性应对本轮汽车的周期问题时。存量当头,厂商不得不自寻出路,求缘解渴。
到底是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切换过程中,燃油车企业不思进取;还是真正的汽车寒冬、霍乱前兆。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接受汽车预言家采访,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解答。
本文根据采访内容整理而来,略有删减。
嘉宾 | 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、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
来源 | 汽车预言家
很多人说汽车行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周期阶段,这是一个怎样的周期?
(资料图片)
今天,全球汽车行业进入一个周期性特征已经非常清晰。
整个产量超过销量,从结构来看,汽车已经到了产能严重过剩的时代。今天从中国的整体制造能力和水平分析,我们自己的生产需求都还没有真正被挖掘出来,如果能够被全面释放,那么其他国家都不用生产,美系、日系车、韩系这些品牌出现震荡就是可预料的。
从汽车的大消费来看,外资品牌真的要感谢中国市场在规模和体量上的苦苦支撑。但我们不得不谦虚的看,中国本土市场的生产能力“过于强大”。如果真的按需生产、按需调度,除非中国生产彻底停下,全世界的日子才能好过一点。否则汽车行业一定会进入到一个严重的“内卷周期”。
在这个内卷周期中,企业如果希望在这个阶段挺过来,就只能去卷别人,或者等待被卷。只要是入局者都没有选择,也没有办法。这是一个周期性的恶性循环,因此在这次大浪淘沙中势必是会死掉一批企业的。
以自主企业为例,今天本土汽车工业价格与生产优势已经足够强大,对于传统外资品牌已经构成威胁和冲击,不管是在新能源还是传统汽车领域,只要有危机意识的品牌都应该正视现实,认清形势,积极应对。
所谓的行业“内卷周期”是如何形成的?
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曾提过:“今天汽车企业为电池企业打工”。我们姑且不去断言到底是不是电池企业赚了钱。但起码可以肯定一点,整车企业在现阶段利润被摊薄已是个不争的事实。
今年,伴随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进一步退坡,对整个汽车市场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。站在现在这样的需求和实际背景下。不要说蔚来、理想、小鹏这些新势力品牌会不会成功,会不会成为先烈我们都应该留一个问号。
毕竟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企业,他们在上下游整合能力过于强大,在对抗周期的阶段他们有能力把利润集中到终端,甚至能此基础上保证自己收益。而对于哪些没有能力谋求溢价空间的企业,它们凭什么活下来,又怎么能有未来呢?
眼下,整个行业面临的情况是终端需求不好,绝不是产品不好。上游出现原材料的价格大幅下跌,核心原因也是产能过剩造成的。市场需求反馈到原材料的时间也会有迟滞。去年,前年需求被刺激,产能上去,价格下来,到了今年我们面对的情况是汽车有可能卖不动了。
因此我们判断,在这个周期内,不仅汽车企业很难受,整个能源行业、矿产企业都会很难受,很多人没考虑到,这种过剩周期的出现一般都会再有个两到三年的“余震”,且余震造成的影响无法避免。
类似的周期现象有没有对比和参照?
很多人不知,能源的产能爬坡周期非常快,锂资源和石油一样,产能一旦上去短时间不会下来。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,隔膜、正负极材料、电池企业都会受到关联影响,严重的甚至是连锁影响。
当然,我们不排除有一些人站在电池企业的角度上,认为上游价格波动自己就能偏安一隅。
但只要冷静下来你就发现,一定不是这样!因为下游不行了。
需求端一旦断层,对中间企业就是“双杀”!这才是周期带来影响的真正可怕之处,到那个时候就绝不是用惨烈所能形容的!
“堆积”带来的影响是什么?
我在传统能源行业工作过,锂和大多数能源资源一样,一投产就是很多年,产能过剩后,价格很有可能会“越卖越跌”。如果此时市场的需求周期还不错,那么他的传导效应会小一些,但如果碰到了需求下行的周期,一定会让一些企业快速被“卷死”。
其实从去年开始,锂的周期问题就已经有现象的迹象,尤其是赣锋锂业这些龙头企业出现异动,本质原因就出在这。
在负面影响被全面释放的这个过程中,大浪袭来,哀嚎遍野,也许很多企业再也站不起来了。
在疫情这两年里,我们已经看到过新能源、整车在资本市场高歌猛进,对照今天来不排除那已经是一个高光的时刻。
包括我们今天看到的像ChatGPT、AI等等在资本市场的积极表现,可能也都只是昙花一现。从特征上,不难发现过去经常把汽车行业比作手机,如果放在周期的规律上,两者也是十分相像的。
如果把BBA看做当年的摩托罗拉、诺基亚、HTC,自主车企看做是步步高、VIVO是可以窥见一斑的。我们不妨做个大胆的猜想:“最后中国这些企业把其世界其他企业就是个卷死拉倒的结局”。
我想强调“千万不要太低估中国产业的竞争力”。当年的日本东芝、松下也是名副其实的高端品牌,但最后的结果还不是被中国企业卷死。
汽车企业布局上游原材料是对是错?
前两年已经布局,是因为前两年大家嗅到了机会,因为赚钱;但没有布局的,建议企业还是结合自身情况理性对待。
为什么这么说?在每一轮周期里头,企业都要结合你的情况去看自己是否能挡得住的风险。
我举两个例子:2000年初期的时候,石油跌到17美元一桶,结果大多数布局上游的企业死了。
在地产行业也有类似的道理,银行出现坏账对地产企业催贷,最终造成地产企业集体破产。出现这样的情况,企业就是被动的,而应对的办法只能是减员增效,或者依靠国家补贴。
既然面对周期性寒冬,去年比亚迪异军突起又代表了什么?
在周期性问题上,谁也不能免俗,即便是比亚迪这样的企业也要面临挑战,我们只能说比亚迪会比其他企业日子好过一点。
从去年开始,巴菲特已经连续9次减持比亚迪。人家去年开始减持比亚迪时,说实话没有几个人看懂,但到今天我们回头看,哈萨维的眼光是有穿透力的。
对企业来说“认清形式,苦练内功,度过寒冬,胜者为王”。
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看待,疫情3年,有些问题是不是有可能因为疫情而没有爆发,经济的形式、消费的趋势、市场多样竞争的关系若果没有疫情问题就不会出现了吗?
站在另一个角度上去分析,疫情对市场而言是危也是机。现在想想疫情这三年,特别是第一、第二这两年,如果汽车企业提早有清库存、调整生产、调整结构意识情况也许会不一样些。
车企该不该降价甩卖断臂求生。
今天,我们已经能看到大宗消费开始转向小宗消费的特点,其实核心原因没有那么多,主要是大家手里“没钱”。
不仅是国内面对的情况,欧美国家也出现衰退的现象。值得我们警惕的地方在于一旦大国关系出现变动。衰退周期会持续多久,这个问题是应该值得探讨的。今天来看,不管是地方政府参与主导降价,还是行业协会延期,背后都是变相干预,但干预就一定有影响,干预也会出一些问题。
站在企业的角度,要想对抗周期的影响,企业断臂求生都要把库存清掉。
像当年万达这个断臂求生一样,把非主营业务卖掉,学“一个福特”的精神,最大限度的回归主营。也许这种决定在当时看,大家会觉得你们疯了,荒唐至极。但我们放到历史长河中再看,真的疯了吗?
今天全球经济都处在周期之下。房地产产能过剩了,结果是什么?汽车应该也去考虑考虑,一年两三千万的国内,还要卖多少辆?还能再卖多少量?应该被好好思考。
之前已经有人觉得不行了,所以靠新能源车往上提,但它还是个存量博弈。重新回到3000万辆顶峰还要多少年?在这个过程当中,只是新能源车慢慢蚕食燃油车最终找到一个平衡。
究其本质还是一个卷的过程,不让打价格战,不打价格战,企业怎么办?我们不过是应该把主动权交还给市场而已。
支撑这些企业能往前存活下来的核心因素是什么?
“市场份额”、“现金流”一定是支撑企业度过周期的核心支点。
伴随政府对市场的补贴进一步退坡,造车新势力们受到影响一定首当其冲的。纯电动汽车受限于使用场景的制约,未来怎么走的问题还会更加突出。
如何与传统汽车对抗?如何和混动市场对抗?被抓住的细分市场特征是否有变化这些都是留给我们应该重新对待,反复探讨的问题。
对消费者来说,为什么不买特斯拉?不买那个比亚迪呢?当价格优势足够突出;因此对很多企业而言,打价格战是死,不打价格战还是死。
当然有些企业最好的命运是有资本支持运作,甚至不排除被收购的可能,继续烧钱。
当我们把这样的问题去但放在长期主义的框架里去思考,有些品牌持续存在的核心价值是不是真的应该被重新推敲,这也是一个问题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3 今日字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