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下沉式旅游”的兴起,代表着旅游市场进一步精细化、差异化、个性化的发展趋势。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,常规旅游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多元化需求,到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的地方深入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和旅游乐趣,成为更新奇的体验和更高级的追求
(资料图)
五一假期过后,一些热门旅游城市持续火爆、人气十足。值得关注的是,一些以往不太知名的“小地方”借助差异化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,打造独特消费场景,满足人们多样化消费需求,同样吸引了众多游客。这一现象被业内形象地称为“下沉式旅游”。
“下沉式旅游”兴起有一定的必然性,对于广大中小城市和地区,特别是非传统热门旅游目的地来说无疑是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机遇。
从总体趋势看,“下沉式旅游”是文旅融合持续推进的结果。近年来,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理念和模式悄然改变,从狭义游山玩水迈向广义文旅融合,从传统的自然景象、人文景观发展到万物皆场景、处处皆可游。底层逻辑的改变,极大地丰富了产业发展的想象空间,为“下沉式旅游”脱颖而出奠定了基础。
“下沉式旅游”的兴起,代表着旅游市场进一步精细化、差异化、个性化的发展趋势。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,常规旅游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多元化需求,到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的地方深入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和旅游乐趣,成为更新奇的体验和更高级的追求。“下沉式旅游”打破了以往观光式旅游“猎奇”为主的心理,让旅游目的从过去的“长见识、尝新鲜”转变为如今的放空自我和沉浸式体验。
从具体形态看,“下沉式旅游”是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和主流游客群体之间的“双向奔赴”。
一方面,不少县城、乡村自然风光优美、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特色,更加小众化,能够让人们在出行集中的节假日避开拥挤的人群,获得更好的参与度和体验感,同时在门票、住宿、饮食、购物等方面更具性价比优势。
另一方面,“下沉式旅游”与正在崛起的Z世代群体在某些特质上高度契合。Z世代群体成长于物质生活丰富且信息爆炸的时代,善于利用网络对比和研究,不跟风、不盲从;他们在成长中见证了祖国的强盛,更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对Z世代群体而言,好的性价比是标配,同时更懂得追求放松治愈,远离喧嚣,期待好玩、有趣的体验。这些诉求在“下沉式旅游”中得到了充分彰显。
此外,社交平台的发达也让那些隐藏在小地方的美景、美食等资源得以让更多人看到,使得线上的流量更容易转化为线下的旅游行动,对“下沉式旅游”成为一种趋势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。
我国幅员辽阔,历史悠久,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,广袤大地上处处都有讲不完的故事、看不够的风景。这些在当地人看来习以为常,而在其他地方的人眼里却是别有一番风情,值得不断探索、挖掘。此外,这些基于精神、历史、文化独特概括的具象表达,通过旅游等外在方式能够更好地串联在一起,变得更加鲜活;那些隐藏的风景、久远的历史,也通过不断与旅游融合,加快走向大众,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靠近、认识和品味。
从这个意义上,面对“下沉式旅游”机遇,对于小地方来说,可谓广阔天地、大有作为。相关地区文化和旅游行业要跳出束缚,找准定位,重新审视本地资源,把握Z世代等消费群体需求,制定发展规划、练好内功,努力推进产品和业态创新,着重将好的地域文化和传统展示出来,让文化和旅游产品具有更强的社会价值和情感触动能力,给予游客更多精神上的慰藉和洗礼。
首先,要顺势而为,着眼长远,科学规划区域旅游产业发展,在通向做大做强文旅品牌众多道路中,明确建立独特城市形象的路径。要集思广益,量力而行,既不能揠苗助长,也不能止步不前,错失打造个性化、差异化旅游品牌的时间“窗口”。
其次,要练好内功,持续完善基础设施。解决好“下沉式旅游”区域交通建设相对滞后、承载能力不足、旅游营销不够精准等问题,提升服务接待能力,避免因游客“踩坑”等负面舆情发酵而造成的“功亏一篑”。
再次,要树立差异化发展思路,在“千城一面”中回答好“我是谁”问题。始终紧扣自身特色,着力提升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各个环节的产品服务体验,形成和强化当地的品牌辨识度,通过加大业态创新、提供优质服务,让游客“来了还想来”。
最后,要学会借舆论“热点”做好持续引流,实现文旅业态、区域发展和民生建设的多方共赢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3 今日字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