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董耀会:汉家锁钥惟玄塞,隘地旌旗见紫荆 全球观察

来源:凯迪网    时间:2023-05-19 09:29:25

紫荆关在河北省易县西北45公里处,距北京约170公里,关东依万仞山,西据犀牛山,拒马河宽阔的河床横列于长城之北,形势极为险要。紫荆关上,南面以十八盘为险阻,北面近以浮图隘口为门户,远以宣化、大同为蕃篱,一关雄踞中间,群险翼庇于外,峰叠峦矗,如屏如障,为长城内三关重镇之一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明代万里长城由北京东部的怀柔开始,就分成了两道,一道向北,经宣府到张家口,再到大同,向西延伸,这是外长城。另一道从八达岭往西南而去,往紫荆关、倒马关方向,这是内长城。

内长城上,有内三关和外三关。居庸关、紫荆关、倒马关为内三关,并形成了以内三关为重点的防御体系。外三关是宁武关、雁门关、偏关。内外长城在偏关东南的老营汇合。

紫荆关附近环境非常优美,而且地形极其险要,关城依山傍水,东西两面临山,北濒一条古老的拒马河,恰好锁住了太行山脉之中径易县直达北京的通道。

紫荆关至今仍是华北通往山西、内蒙古的交通要冲。春秋战国时期,这里就设了上谷关,南北朝、唐、宋、元等朝代,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对紫荆关均多次修葺、增补建筑,至明朝万历年间,就形成了现在的规模。

紫荆关是长城千百座雄关险隘中,历史最悠久的几座之一。关于紫荆关的记载,最早见于《吕氏春秋》,是著名的天下九塞之一。紫荆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有过不同的称谓,战国时期为上谷关,东汉时叫五阮关,北魏称子庄关,宋、金时期又改称金陂关,到了元代才正式称为紫荆关。

紫荆关城门

紫荆关地形险要,多次承受战争磨砺,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剥雨蚀,至今仍挺立在岁月的风尘中,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、历史文化研究、旅游观赏价值。

汉朝至明朝以前的紫荆关,关城由土石夯筑而成,直到明洪武元年(1368年),才改用石条作基础,以青砖砌面封顶。明成祖迁都北平后,紫荆关的地理位置显得更为重要。

复建后的紫荆关长城

明代正统、景泰、弘治、嘉靖、万历、崇祯年间,都对紫荆关进行了改筑和扩建,并在附近增筑了城堡、隘口,开凿了盘山道,紫荆关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备的防御体系。

紫荆关城分东西两部分,中间以城墙分隔,东城设文武衙门,西城作屯兵的营地。关城东、西、南三面墙外有墙,形成了三座小城池环护着主城。

紫荆关长城

紫荆关的关城城墙总长18160米,共有9座城门、4座水门、19处战台。远看雄关,地势险要,每当夕阳西下,晚霞映在关城,分外辉煌。紫荆关附近的文物古迹较多,有古代军用水井、碾盘,至今仍保存完好,古栈道也清晰可辨。

明正统十四年(1449年),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十万瓦剌军挟持在“土木之变”中俘虏的明英宗,假传英宗谕旨,骗紫荆关守军打开城门,一路攻杀到北京的西直门、德胜门外。惹得朝野震惊,城内一团慌乱。大部分朝臣建议弃城南逃。皇太后采纳了于谦的建议,制定了正确的保卫北京的作战方针,并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。

土木之变

也先发现北京城处处防守严密,很难攻克,又怕各地勤王的明军救援断了自己的后路,于是引兵从紫荆关退回塞北。

后来,在明嘉靖二十八年(1549年),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,率十万铁骑攻破紫荆关、黄草梁后,在北京城外一路烧杀抢掠。明末,李自成率起义军进攻北京时,也是派一支队伍攻克了紫荆关。

紫荆关长城

紫荆关是以内三关为重点,拱卫中原大地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,从紫荆关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长城作为一个体系的价值所在。准备构筑长城之初,首先要从战略防御出发确定长城的大体走向。长城选址决策过程,目前从历史文献中没有发现记载,但不外乎要考虑这样两点:从战略上,要能满足朝廷所制定的针对长城地区的防御布局,从战术上,要实现保存自己并且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。

X 关闭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3 今日字画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  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