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中国网文明中华讯 一杯明前茶,可闻整个春。自3月下旬,在江西省共青城江益镇茶园里,有着40多年茶龄的茶树已抽出嫩芽。“共青毛尖茶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一叶初展,长度在1.5到2公分左右,芽和叶之间的角度呈15度左右。”从茶叶采摘开始,67岁的费斌辉对此要求就非常严苛。
“我从年纪轻轻到现在,我就认认真真做一件事情,自己跟自己比,每年炒茶卖。为了追求高品质的共青毛尖,当天采的鲜叶必须当天炒。”1980年,费斌辉和另外12户人家一起来到江益镇茶厂开荒500亩山地种茶,从1983年开始炒茶,至今已有40年。经过日积月累地炒茶,费斌辉练就了手感掌握锅温和水分、眼观鉴别色泽及匀度、嗅觉鉴定火候和品质的本领,炒出的茶不仅外形卷曲细紧,而且香气清高,汤色黄绿明亮,形、香、色、味俱佳,“做茶必须追求极致,力求完美。手工制茶这门手艺很讲究,每个步骤都环环相扣,哪怕只有一处出错都不行。从杀青、揉捻到烘干,每一步都有着严格的标准。”
费斌辉说,炒茶有四大基本步骤,即摊晾、杀青、揉捻、烘干,看似简单,但里面的学问却不少。把鲜茶倒入铁锅以后,费斌辉双手摊开,满握茶叶,然后将茶叶向同一方向推拉,“这叫杀青,需要15分钟。杀青不怕火大,铁锅的温度需要控制在200度左右,而且炒的速度要快。”交谈过程中,鲜茶在铁锅里噼啪作响,热气缭绕,费斌辉双手仍是轻重有度地揉搓着,似乎对200度的高温毫不在意。通过不断翻炒、揉捻、筛拣,让茶叶逐渐地蜷缩起来。慢慢地,茶叶中的水分渐渐减少,浓郁的茶香也扑鼻而来。
手工炒茶,需要手不离茶、茶不离锅。因为常年炒茶,费斌辉的手很粗糙,布满老茧,但他炒出的茶叶十分漂亮。看着炒制出来形状完美的干茶,费斌辉一脸满足:“采用什么样的手势手法,主要还是出于实用的目的,最重要的是让茶变得更好看更好喝。可能时间久了,这些动作就有了‘活性’,让人看到就很舒服。”
随着时代进步,机器炒茶慢慢代替了人工炒茶,但在费斌辉眼里,人工炒茶不可替代,“俗话说,看茶好不好,三分看茶青,七分看炒功。我追求的就是用心,每一个制茶阶段都有着我们制茶人的心血,每一道工序都是考究的,这是机器无法取代的。”茶,源于山野、长于田园、出自指尖、成于心血,蕴含着历史,承载着文明。茶,历经千年浸润而不衰,费斌辉的技艺坚持,让共青毛尖有了独有的记忆。(王一婷)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3 今日字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